今日終於可以安全回家, 一場大雪便在一夜之間把這個歐洲的樞紐-倫敦變成一座死城, 大部份的公共交通工作停駛, 銀行、郵局都停止辦公因為很多員工都不能上班, 而我公司都有一半同事由於公共交通工具停駛的關系而沒有上班, 弄了半天才安全回家, 始終最有效的交通工具都是自己的一雙腿.
講回正題, 添馬艦的發展工程包括興建3座建築物,總建築面積約136,000平方米。第一座政府總部大樓高座,包含政務司司長辦公室、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以及11個決策局的辦公室,樓高29至40層。
第二座是政府總部大樓低座,包含行政長官辦公室,以及行政會議辦公室與多用途會議廳等設施,樓高10層。兩座政府總部大樓預算總建築面積約110,000平方米。
第三座是立法會綜合大樓,包含立法會會議廳及立法會議員辦公室等設施,樓高10層,總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此外,工程亦包括興建不少於2公頃的公眾休憩用地.
現在的中環立法會大樓將會成為終審法院的新大樓, 這讓原先為高等法院的立法大樓重新變回法院的功能.
政府回應了保留香港島山脊線以及維多利亞港景色的訴求,將高度限制由180米降至不超過香港主水平基準的130至160米,即預留20%山脊不受建築物遮擋。因此,政府需要降低添馬艦的發展密度,將部份辦公室及原預留給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作為永久展覽館的空間從發展工程中刪去.
甄選工程承造者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階段是預審申請者資格,次階段為邀請通過預審的申請者參與投標,最後選出承造者。
早於2002年8月至11月期間,政府已開始了資格預審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政府會選出不多於5個具有設計、管理、財務及技術方面能力的申請者,邀請他們參與投標。當時評審委員會共接獲8份申請,最後於12月18日選出其中5間機構。然而,由於工程於2003年暫時擱置,這次資格預審亦宣告無效。2005年底,政府重新啟動甄選程序。首個階段於2005年12月20日至2006年3月14日重新進行。這次評審委員會收到4份資格預審申請,並於2006年5月15日通過全數預審申請。
投標階段於2006年9月29日開始,原定2007年1月26日結束,其後延長至同年2月16日。4個通過預審資格的投標者均有參予這次投標,分別如下:
金門—協興聯營(設計A)
寶嘉華潤營造添馬聯營(設計B)
瑞安—保華聯營(設計C)
中國建築—禮頓—有利聯營(設計D)
添馬艦發展工程預計總造價51億6千8百萬港元,當中三座大樓的造價為29億5千萬港元,即平均每平方米約1.16萬港元。由於做價驚人, 利潤程度相當之高而且承建商的主導權很大, 所以吸引了各入圍的承建商願意投資為數不少的金錢來招聘建築師為他們提出方案.
當中比較注目的是由本地著名建築師 – Rocco Yim負責的設計A 和外國名建築師 – Daniel libeskind負責的設計D.
設計A以 門為主題,口號是「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繫」。政府總部大樓高座採用「開敞的大門」為設計,中間位置留有一條直達海邊的草坪,象徵通達和開放。低 座為「伸展的立方」,象徵端莊、持恆與前瞻。而立法會大樓就是「玻璃圍合的圓錐」,象徵透明、包容及充滿創意動力。環保設計方面,建築物採用綠色屋頂、雙 層隔熱屋頂、太陽能光伏板,以及冷熱空氣自然置換通風系統,並配合自然通風的高樓底設計。
設計D以 香港象徵之一的帆船作為主題,以政府總部高座大樓及立法會大樓為主帆,低座大樓作掌舵。大樓的佈局以象形文字「舟」字為概念,寓意行政及立法互相協作,使 香港前景一帆風順。立法會大樓呈珍珠形狀,以配合香港有「東方之珠」之稱,並突出其獨立形象。而政府總部大樓外牆及室內,則採用了大量玻璃的透視設計,以 顯出香港社會更開明和開放。環保設計上,建築物融合了空中花園的設計,並配合全面性的環保節能規劃。休憩用地方面,會廣種2萬棵樹木,包括香港名稱起源牙香樹及香港市花洋紫荊,更擬於海邊興建一座空中迴廊。
設計B
設計 C.
政府吸收了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經驗, 今次的設計方案同樣加入公開展覽部份,安排4家投標者公開展示設計模型,讓公眾提出意見,並經由獨立顧問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整理和分析,供讓評審委員會在進行最後甄選前參考。
據香港理工大學的民意調查顯示,其實中國建築—禮頓—有利聯營提交的「帆船」方案(設計D),在「美觀」、「凸顯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形象」、「樹立總部應有形象」、「城市及海濱景觀」和「與鄰近地區連接」等五個環節均排名第一,但「凱施門」(設計A)只有在「綠化及環保」及「休憩用地」兩個環節排名第一,其餘排名第二。但在計算價格及環保等因素之後,最後由「凱旋門」方案稍為佔優而勝出.
這些句白大家都好像似曾相識, 就是在科大的設計比賽都同樣發生這樣的情況, 現在科大的設計方案並不是當時設計比賽勝出的方案, 現在的方案是第二名的設計方案, 但就由於設計美觀之外, 還考慮成本效益、環保等因素, 所以選擇等二名的方案, 這亦引起當時日本籍的評判的抗議, 但科大最後都是用第二名的方案來興建.
對我個人而言,雖然「凱旋門」方案並不是一個壞的方案, 但中標的方並應該是能夠在最多個範圍中獲勝的方案, 所以照理應該是「帆船」方案.
這兩邊事件究竟代表什麼呢? 設計比賽或公眾諮詢未必代表什麼, 因為委員會有最終的權力來決定一切, 儘管公眾認同另一方案但委員會都會有自己的決定, 這是否代表這些公眾諮詢是一場政治Show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