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常在想如何把這個blog內容變得多元化, 又或者如何找一些新的切入點來講建築, 其實寫建築物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 因為設計所有建築物時都是其於一些假設, 設計落成後才知道結果, 所以要評論一個建築物的好與壞就取決建成的結果會否達到原先設計的理念, 所以要講一座建築物其實很簡單而且直接, 不過這種方法是很乏味的。 因為建築物永遠是死, 人才是生的, 再美麗的建築物都需要人來使用, 才能夠把建築物變得”活著”, 否則只是一件龐大的垃圾在地球之上。
今日就來一個新嘗試講一講建築物活化, 這亦是網友- Rice 建議的題目, 今日是我首次開一個題目是貫穿中、西、日建築, 而且今次篇幅可能會是繼環保家居之外最長一次系列, 看看效果如何?
保育問題近年在香港成為熱話, 自從天星、皇后的大規模保育行動之後, H15喜帖街、彎仔街市、和昌大押、舊中區警署都是深入民心的保育話題, 但究竟香港應否要保護這些舊建築? 如果要保育的話, 應如何是好呢?
首先, 借用維港遊時的資料, 在電氣道中的前政府物料供應處旁的一座英式建築, 亦即是Newton Hotel 對面的一座舊建築, 這原是舊皇家遊艇會的會所。 這一座建築物是List II (二級保護文物) , 政府為了保存這座建築物, 用數百萬元翻新和維修, 但工程在2002年左右已完成, 但這建築物一直用作政府的存倉, 甚至空置。 雖然以往有計劃把這座建築物改為博物館或Cafe之類的功能, 但可能油街的發展計劃還未完全落實, 所以一直維持現狀. 不過, 更加諷刺的是, 皇后碼頭是一級保護文物, 即是最高級別的保育政策, 但政府竟然親手拆毀了它。
舊皇家遊艇會的例子其實好像帶出了一個問題, 保育建築物就必須為這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 正如一開始的說法, 建築物是死的, 人才是生的, 一座建築物如果不能付合現在的需要, 這座建築物只是一座很大的垃圾。
我認為保育建築不能太過浪漫, 需要付合現在社會的需要, 我們不能因為情感上認為帶有香港歷史味道的建築便必須保留, 拆毀了它便是一種罪行, 始終要以社會的實際需要為優先考慮. 情況就有如填海一樣, 填海不一定是錯, 最重要這工程會否達到原先定下的目標, 如果工程的目標只是發大財而漠視環保、歷史、文化需要的話, 工程的效果當然會未如理想。
講到底, 無論任何工程和建築都應該是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而出發的, 保育舊有的建築都同樣應該是以這為目標。
後記:
曾經聽聞有人說: “ 阿爺不喜歡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 所以香港政府對保育一事並不放在心上”
但我想問一句: 上海的黃埔江、山東的德國建築、天津的五大文化道區的歐色建築都是因為滿清打敗仗而被迫開放港口, 從而出現的建築。 這些建築都是記錄了中國最醜陋的一段歷史, 但中國當地的政府是盡力保留有關建築並希望為這些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 連天津市的市長都是住在五大道文化區內的歐式建築。 如果阿爺真的不喜歡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的話, 為何不把這些見證醜陋歷史的建築通通拆毀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