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改變了一個民族的一道牆—柏林圍牆

Writer's picture: Simon HuiSimon Hui






今日終於可以寫到這一篇文章,其實一直以來都有這個計劃,但是在陰差陽錯之下,所以才停了下來。

幾乎每一座建築物都有牆,但是不是每一道牆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而柏林圍牆就有這個影響力。在二次大戰結束,納粹倒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則交由蘇聯管理,西德則交由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來管理,因此一方實行共產主義,另一方則實行資本主義。由於兩方的製度不同,經濟情況亦不同,再加上東德一方實行鐵腕管治,令到很多年青人特別是專業人仕都離開了東德往西德發展。

根據東德在1960 年的統計,東德的工作人口由二戰前的 70.5% 降至 61% ,特別是工程師、技術人員、醫生、教師、律師和其他高技術工人。因此東德在人力資源上的損失達至 $7-9 億美元,當年的東 德領袖 Walter Ulbricht 指出西德欠他們 $17 億美元。

為了阻檔人力資源上的損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道屏障,而這道屏障就是柏林圍牆。不過,單是一道圍牆是沒有任何的阻檔力,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是雙層的圍牆,而兩道牆之間更是有不同的障礙物和116 個警崗,以防止人民逃出東德。在柏林市內,東、西德共有 9 個關卡,除有許可證者是不能穿過邊界,因此在歷史上片段上都不時有東德平民假扮軍人或官員試圖逃離東德,不過自然亦有不少的平民是死在軍警的亂槍掃射之下。

在1961 年 8 月 13 日,全長 156 公里的柏林圍牆便分四個階段開始興建了,而當中的 43 公里便是設在柏林境內。由於這道圍牆是興建在東德境內,所以無論西方國家、甚至西德本身都沒有權利反對這個項目。

第一階段的圍牆只是鐵絲網 (1961)、第二階段是強硬的鐵絲網(1962–1965)、第三階段才是混凝土(1965–1975)、最後才是現存最多擋土牆形式的混凝土牆(1975 -89) —專有名稱為Stützwandelement UL 12.11 。每一塊的 Stützwandelemen tUL 12.11 1.2m(W) x 3.6m(H) ,重2750kg ,而且一邊的圍牆是有曲形的支撐,因此一般人和汽車都不能衝過這道牆。另外,牆的頂部成圓形,這更難使人爬上牆上,就算你可以爬上牆上,但當你從 3.6m 跳下來時,但會很容易受傷。更可怕的是,一般的士兵是只會射傷逃犯,然後讓他們慢慢失血而死,相當可怕,因此這麼多年來約只有 5000 人能成功逃離東德。

柏林圍牆雖然表面上能阻礙勞動人口的流失,但是實際人是嚴重地影響了東德的發展。首先,所謂的東西柏林其實只是一個路口的分隔,因為在二戰前柏林本是一個單一的城市,而且互相關聯。因此,當圍牆興建之後,便直接地阻礙了柏林市內外的陸上交通,更直接做成大量的家庭分隔,亦由於大量人口不能到西德或鄰近的邊境處打工,所以亦直接地做成大量的失業。

東德政府原以為只要興建了這道圍牆便可以令國家富強起來,但是多年來耗資了US$3,638,000 的項目,到最後只是進一步使國家貧窮起來。因為西德的人是可以往東德旅行,但是需要簽證,不過德國馬克 : 東德馬克是 1:1( 相當高的匯率 ) ,而且東德馬克是嚴禁帶離東德,這就更進一步削弱了東德賺取外彙的機會。

在長期貧窮和市民的不滿之下,東德政府終於要重新開放國家,在1989 年 11 月開始拆下圍牆,亦開展了東西德合併的談判,亦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而東西德人民可以在同年的 12 月自由出入。

現存的柏林圍牆確實仍不少,一般充滿塗鴉的一邊便是西德的一邊,而比較大規模保護的遺址則在地鐵站— Geisterbahnhöfe 。因為該處是設有警崗,而博物館是設有高層的觀景塔,可一覽一邊的景色。

下會將會是一個被譽為最猛鬼的地鐵站。

1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