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如和大家旅討論另一座在德國柏林的建築,這亦是英國建築大師Norman Foster的建築,雖然我曾經多一次介紹Fostrer的設計,但我其實不是特別鐘愛他的設計,就只是他在倫敦和歐洲等地確實有很多項目,而當中建又確實挺有話題性,所以值得與一家一談。
今日介紹的是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德國國會大樓—Reichstag,原在1884人年興建,但在二次大戰時受到嚴重的破壞。現在的版本在1894年翻新了整座大樓,並且加建了新的議事廳並在頂層加建了可讓旅客使用的瞭望台,好讓旅客可以從高處盡覽柏林的景色。
Norman Foster貫切了他的風格,務求在每個城市都有他的地標性建築,今一次亦不例外。如果是一般的建築師會盡量避免在主體建築上去建設任何大型附件,務求能原汁原先味地去保留這歐方式的古建築。
今一次Foster在屋頂加設了一個很大的玻璃屋頂,內裡還包含了兩條螺旋的斜坡,好讓旅客可以緩緩地步行至頂層並且可以360度來欣賞柏林的景色,確實又別有一番風味。
如果大家認為這是一個的密封的玻璃蓋的話,就大錯特錯。這個玻璃頂不單不是密封的,而且是頗為開放的。玻璃蓋的低部和頂部都是開放的,所以空氣可以自由流動,某程度上可以算是stacking effect(煙筒效應)。
如果你認為室內的議會廳是沒有陽光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在整個暸望塔的中心其實是一個大型的天窗,讓陽光通過暸望塔直通至議會廳,為了進一步加強陽光的效果,foster更把中心部份設計至成大型玻璃塔,書量把陽光從室外反射至室內。
如果從功能的角度來看這個玻璃暸望塔,這又確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部份,因果整個設計理念是讓旅客可以360度來遠觀柏林的景色,而的室內的議會廳院又確實可以享用更高的樓底和自然光。不過,若從立確面方面出發,為何一個中軸對稱的古建築會需要一個圓拱形的玻璃蓋,更什的是這部份完全破壞了原有的黃金比例和體量關系。有些人批評foster為了要建立自己的標記,而把一座黃金比例的大廈而改成非黃金比例的大廈,失去了其原有的精神。
另外,若要達到觀景台和大型天窗的話,就確實不需要一座如此巨型的玻璃蛋,因為此大廈有20多米高,所以如果觀景塔只是數米高的話,街上的行人可能看不到,就算要看到數米的新加以建築都需要從遠處望見,因此對原有的立面影響甚微。不過,Foster 始終是Foster,他都必定會在他到訪過的城市處留下築跡,所以才出現這樣的效果。
再者,Foster一直善用自身熟悉工程的強項來增加其設計賣點,例如:這大廈的能源效益是相當高的,在冬天時,室內的空調系統和暖水系統會經過地底下的吸熱線,讓水和空氣會預先因地熱能而加熱,所以可以減少暖氣和暖水在能源上的開支。在夏天,由於地底的溫度會比室內低,所以當空氣經過地底的散熱管時,便可以預先把室內的熱量帶至室外,讓室內的溫度降低後才被空調系統冷凍,從而減少能源上的開支,而其他的太陽能板和空調轉換裝置就都當然有提供。另外,這大廈是配置了生化能發電機,這大廈是使用一些生物油渣來發電,發電出來的廢氣是經過特別的氧化後才排出,所以所產生的污染是相當低。
講回建築設計,雖然有人批評Foster這個新加的設計很多餘,但他又確實連貫切他的風格,在細部上的設計是一絲不苟,他們可以建造一個大比例的模型來研究陽光進入室內的情況,這個模型更是大至可以始讓整個人都能進入,讓foster本人可親自進入模型內研究陽光的情況,他設計時所動用的資源是一般若建築師樓所不能負擔,可謂超班的水平。
講到底這新加的玻璃蛋是多餘還是必須的,美化還是醜化呢?就確實是視乎大家的觀點是在乎實用還是美學了,小弟都認為若論體量關系來說,這個玻璃蛋確實誇張了一點,把整座大廈的焦點都放在屋頂之上,失去了原有主立面以主入口的4條柱子作為重點的元素。雖然從玻璃蛋的底部緩緩地步行至頂層是相當舒服,但其實玻璃蛋的外型又確實可以考慮比較小的型狀,讓建築立面的主一次關系得到一些調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