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可謂有深度的建築?

Writer's picture: Simon HuiSimon Hui









相信每位建築師都希望自己能設計出有深度的建築,但是可謂有深度的建築呢? 一座建築物的美與醜就可能好主觀,但是好與壞是否就可以很客觀,建築物能否滿足它的功能和解決原有的問題,就可以說是達到了基本的要求,亦可以說是實用, 但又如何算是一座有深度的建築呢?


今日我就引用兩個例子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第一個就是位於羅馬的Jubliee church(千禧教堂)。


這座教堂是位於羅馬離市中心大約30分鐘火車車程的位置,是由美國建築師所設計,他的理念很簡單,就是利用3個帆形的牆來作為標記,使這教堂能夠從四四方方的建築群中鶴立雞群。


這教堂分為2部分,中央的大堂為主教堂,右邊為神職人員辦公室,左邊為小型的教堂,相信主要是用作兒童彌撒之用,兩個教堂之間是神父的小型辦公室。


這教堂最大的特色是陽光,教堂的屋頂是設有向北的天窗,這樣可以讓陽光間接射入教堂的本堂,但由於天窗是向北的關係,這便可以避免夏天過熱的陽光直接射進室內。記起當日參觀時,中午的氣溫高達35度,但是室內的溫度可以不太靠空調都能達至怡人的情況,而室內的陽光再加上以白色為主調的室內空間,確實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建築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室內與室外的空間連成一起,它的外牆上分為兩個主要部分,正方的一端為神職人員的空間,彎彎曲曲的一端教堂部分,這樣便能從外型上清楚地看出公用和私用的空間,3層的帆型外牆代表3個不同的入口。


第一個入口是主堂的入口,第二個是神父的入口,第三個是小禮堂的入口,層次鮮明。由於這3個帆型空間的出現令外立面在不同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亦同樣地令外與內的空間都有多層次的變化。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觀看教堂的外觀,都會有不同的變化。


若回到最初的一個議題,何謂有深度的建築呢?這教堂相信是一個好例關,無論它在外型上、顏色上和室內空間處都設計得相當美觀,而且在功能上亦能滿足需要,並巧妙地運用顏色和外型上的設計來製造出與四周建築群的不同,外型和空間上的組合是互相關聯的,一座能兼顧美觀而不減少其性實用性的設計,才能算得上是一座有深度的建築。


(若果要參觀這教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從羅馬最大車站terminini的最低層乘線至Toree spaccata站,然後再步行最少30分鐘,沿途是沒有行人路的。

另外,記得一點,這教堂和其他羅馬教堂一樣,對參觀者的衣著有嚴格的規定,最低限度是t shirt,長褲,任何背心、短褲、露腰、露背的服飾都禁止進入,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旅客被禁止進入教堂內參觀。若宗教儀式進行時都是禁止拍照,所以參觀前最好查一下官方網頁,不過一般的儀式都在周日早上進行。 )



至於可謂沒深度的建築呢? 本人認為是哈迪的廣州大劇院,這劇院一直被人狠評大花筒,花了14億元來興建一座天價的劇院,但預算大幅超出接近100%,工程亦延誤了超過一年,代價確實相當巨大。不過花費了這麼多,到底又是否值得嗎?


Zaha Hadid的方案理念為「圓潤雙礫」,意義來自於海珠石的傳說,寓意一對被珠江水沖刷形成的「礫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兩塊奇石安然坐落於珠江江畔。所以,劇院的主體設計成石頭一樣,而四周的公共空間就好像流水一樣的綠化空間,讓建築物與環境溶為一體。

因此整個劇院的外牆和屋頂連成一線,同樣是由各折折疊疊的平面組合而成的,所以整個地面是升高了數米,讓停車場和附助設施放在地底,而出入停車場的道路亦是順應地形而彎曲下去。至於劇院的出入口都同樣採取彎曲的斜坡來連接四周的廣場,在某程度上劇院的屋頂、外牆和廣場是連在一起,屬同一個折疊的平面,情況就好像一個大網包圍了整個劇場。


這樣的設計在概念上當然是沒有問題,但一個有過百個折疊面的巨型建築如何施工呢?

建造的方法則只有一個,就是把各平面分設成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多元化折疊的特性才可以把一個無規律的折疊面變成有規律。不過,在設計初期就遇到很大的問題,因為原本的競賽方案沒有提供足夠的高度來安放合規格的劇院,亦不能夠安放Fly tower (舞台對上用作放場景的空間) ,所以需要提高屋頂高度。不過,由於屋頂和外牆是同一個部件,因此如要提高屋頂的話,就等如整個方案全部重新設計,絕對是牽一發、動全身。

當外形重新修定後,便開始對各平面的作出修定為各不同大小的三角平面,並利用Grasshopper軟件嘗試計算出各平面的受力情況。不過,劇院的室內空間是不可有柱的,如何覆蓋1800座位的大劇院而不用柱呢?


解決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三角形的邊都設計成結構部件,三角形每邊都是由工字鐵組成的,然後再在大三角形內加入不同的細小三角形組件來穩定結構,這便有如把整個屋頂設計成大鐵網一樣,因此廣州劇院的用鐵量達12,000噸,是北京國家大劇院的用鐵量約2倍,因此劇院的建築成本大幅地增加。


無論劇院的外觀如何漂亮,其室內的音效才是關鍵,否則根本不能夠滿足它作為音樂院的功能。廣州劇院在音效設計可以說是在風風雨雨中之下完成,一般的劇院都會在劇院的天花上加上反音板來控制回音方面的情況,反音板的主要功用是協助聲音傳至劇院的後方,特別是在一樓坐位之下的空間,因為一、二樓的坐位會阻擋不少的聲音,並且會有不同的回音,因此這多數都是比較平宜的坐位。


由於反音板是相當重要,所以接近成為所有劇院必要的部分,但是Zaha Hadid大力反對使用反音板,因為反音板會破壞劇院室內流線型的裝飾,破壞了整個設計,但是她沒有提出更好的修正建議,只堅持自己的想法。此舉令中方的工程師大為不滿,認為她只會投訴,而不會解決問題的人,這亦是紙上建築師的最大特質,否則她的設計又怎會多次因技術問題而不能興建。


在雙方一直爭論不休之下,救星終於出現─他是來自澳洲的聲學工程師Marshall Day。他在20年前已提出不用反音板的理論,他研究指出可以利用劇院坐位本身的外型和內牆上的物料來製造出高反音度的效果。今次廣州歌劇院便是他退休前,第一次亦可能是最後一次在實際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理論,他的出現無形中解決了中、英雙方設計團隊的分歧,不過代價就是大幅地增加建築成本。因為他的設計是在劇院內牆上加上不少洞,來控制室內的反音效果,而劇院、一樓、二樓的天花都需要做到相當平滑,接近完全沒有接縫。


觀眾廳池座兩側的升起部分和樓座挑台交錯重疊,看台猶如「雙手環抱」,避免了迴聲的干擾,內牆的形狀和角度有利於提供側向反射聲。樂池改成「倒八字形」,增加台上演員和樂池演奏者的溝通。歌劇場採用國際上常用的「品」字形舞台的工藝佈置形式,即是在舞台的東、西、北三邊都有和舞台一樣大的後台空間。


雖然在建築外型和聲效設計擦出新的一頁,但是話說回頭,最終的方案沒有反映出「圓潤雙礫」的理念,而且外型是三角面的折合體、室內則是流線型的空間,兩者可說「風馬牛不相合」。這劇院不單外型是單獨發展,而室內空間亦單獨運作,內外設計理念全無關係。最糟的是,如果換另一個角度的話,整個建築群則完全看不出效果。哈迪的設計只能在特定的角度才有效果。最可惜的是,廣州大劇院最美麗的角度是半鳥瞰角度,所以在人視的角度來看這建築就大打折扣,而且遠觀的感覺還可以,近看就豪無感覺。


由於這建築的外表和內在都欠一點周全的安排,所以我認為這只是特色的建築,而未能算得上是有深度的建築。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