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40%的土地是郊野公園,形成了獨有的城鄉相鄰的特殊組合,在外國很難會在高度城市化的市區邊緣,找到翠綠的山嶺和優美的郊野公園。因此不少外國的行山人士都慕名而來,遊走香港的郊野公園。外地的旅客大多會認為香港的郊野公園非常美麗,而且設施相當優良,而最重要是離開市區不遠,這非常方便外國的旅客。因為他們除了來香港行山之外,也可以到市區處吃、喝、玩、樂,這是一個很獨特的體驗。
雖然大家都知道郊野公園是香港重要的資產,但奈何確實欠缺可發展的土地,政府亦曾提出了一個選項「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但是這個建議一出台便引來不少環保人士和行山愛好者大力反對,他們認為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生態價值雖然未般如濕地高,但是任何大型物業發展,將會把綠化地帶慢慢改變。
這些反對不是無理據,若以大埔鳳園為例,它原是香港著名的野生蝴蝶基地,不少喜愛生態和攝影的人士都會定期到處參觀,但是自從旁邊興建了大型現代化的屋苑之後,該區的生態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鳳園原來的蝴蝶數目和品種都有明顯地減少。雖然減少的原因未必直接因為這個現代化的屋苑,但肯定的是現代的手提電話及WiFi必定會影響蝴蝶和蜜蜂的生態。另一個例子,筆者本人住在日出康城多年,該區原有很多黑翅鳶,可是自從多個屋苑陸續入伙,而牠們聚居的綠化區亦已局部改變成足球訓練基地,於是遷移至其他區域棲息。
從以上兩個案例來說,這兩個發展區域雖然不是郊野公園地段,但都可以證明一個城市化的區域,是會為旁邊原有的自然生態帶來一定程度的改變,甚至乎可以說是某程度上的破壞。
在繼續討論是否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之前,我們不如先認真地去了解香港的土地問題。若根據2018年土地專責小組的報告中,現在欠缺大約1000多公頃的土地,而當中的800多公頃需在10年內供應,故小組認為土地短缺的情況嚴重,增加土地供應的工作是有確實的必要性。香港現在最急要解決108公頃房屋用地的問題,這些欠缺的土地包含公共房屋用地和私人住宅用地。假若土地供應在短時間內未能有明顯改善,我們可以考慮微量地增加現有土地的發展規模。
現在的公共房屋大都是40多層,假若這些房屋能增加至50多層的話,便有如增加了大約20%房屋供應,這無疑可舒緩輪候公營房屋的時間。這在建築結構、屋宇裝備的技術層面應是可以解決到的,但這額外20%人口對該小區的交通配套、食水、污水和社區配套的壓力,則需要再作研究,惟技術層面的問題總是有方法能解決。比較大的問題是房屋單位的採光和通風程度較複雜,亦會影響居民生活的質素,所以增加額外發展密度須仔細考量,不過,微量增加理應不會構成嚴重負面的效果。另外,適量地增加鄉鎮範圍的發展規模,亦有助舒緩香港急切需要的住屋供應,假若這些只有3至4層高的村屋和丁屋建成多層屋苑,這明顯更能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而且擴大鄉鎮區域的發展規模亦切合「棕地先行」這個原則。
儘管這些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土地多年來都是閒置的,而且生態價值亦\不算特別高,但其實屬於郊野公園的緩衝區,是保護珍貴的郊野公園的第一道屏障。就算要發展該地段,都理應以休憩公園或人工綠化為首要考慮。
依筆者的愚見,解決土地短缺的問題宜先考慮微量地提高個別地皮的發展規模,然後再重新規劃鄉鎮區域的用地和一些已經荒廢或非法改變用途的農地。與此同時,也要有計劃進行都市重建,讓市區內的舊區得以活化。最後才是考慮填海,而且填海範圍愈少愈好,而新型低破壞性的填海技術應值得研究。
許允恒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