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Simon Hui

上下不分的建築—University of Utrecht, auditorium













之前在介紹廣州大劇院時,曾介紹過Zaha Hadid的設計,今期不如介紹她老師— Rem Koolhas 的設計,他和Zaha hadid 一向都致力推行解構主意,近年比較有名的建築便是北京的CCTV新大樓,同樣是貫切了東歪西倒的建築風格。不過,由於他當年受制於電腦技術上的限制,所以早年的設計時未如Zaha Hadid般「瘋狂」。


因此,今次為大家帶來的是他早年在荷蘭的作品,這亦可以說是Rem Koolhas 在荷蘭的成名作 — University of Utrecht 中的演講廳。他的設計理念很簡單,就是把上下兩層的空間用一個斜坡來連接,這樣便把上層的空間與地下一層的空間連結成同一個平面。用另一個方式來解說,因為演講廳的室內高度是前高、後低的,目的是讓高層的學生可以看到講者的解說。因此,Rem Koolhas便利用了這個高度上的特性來制造出一個斜面的空間,讓學生可以直接地從地面走至演講廳的高層,從而從高點進入演講廳,而演講廳之下的高樓底空間便是飯堂,低樓底的空間便是單車(自行車) 的停車場。

當學生進入此大廈的一刻便可看到左、右兩邊各一條的斜坡,讓學生選擇進入演講廳,還是進入飯堂。在演講廳附近的空間便是不同的課室和連接其他大樓的通道,表面上看來這樣的概念是沒有問題,但是當你親身參觀過之後,便會覺得這是一座極有問題的建築。

首先,連接主入口和演講廳入口的斜坡太斜,不單輪椅不能安全地進入高層,而且斜坡異常光滑,平常人都需要萬分小心來步行,穿高根鞋的女仕更是高危。而且在演講廳的主入口旁的部份外牆是突然地彎了起來,雖然這部份成為不少建築雜志的封面,但是這確實又是無中生有的設計的一部份。另外,由於飯堂的高度不平衡,所以燈光設計和效果確實有一點不理想,而且陽光不足。

至於建築細部亦是令人失望,很多牆和柱都沒有塗上油漆或任何裝飾,但亦不是像日本安藤忠雄般有系統地使用清水混凝土,所以感覺就好像一座未完成的大廈。這亦是當地大學教授的評語,荷蘭的建築好像只是80%完成,細部設計和處理都未盡完善,所以設計都永遠帶著遺憾。

不過,這還未是最大的問題,在連Utrecht不遠的另一座美術館,同樣是Rem Koolhas設計,同樣亦是使用這個上下合一的概念,但是規劃就嚴重失敗。8年前,我花了30分鐘都不能找到入口的位置,連當地的學生都不清楚,直至我看到有人離開才找到入口,總之是超級混亂,不過這亦是Rem Koolhas早期作品的特色。

Rem Koolhas雖然未如他學生Zaha Hadid 一樣,只是一名紙上建築師,但是他的設計在理論和概念層面上是可行的,但到實際執行的話,就往往敗在細節中。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