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將至,整個城市亦如北京舉辦奧運一樣來一個大翻新,當中增加了不少新的設施,當中便包括爭議聲不絕的廣州大劇院。
第一個爭議點: 需求的問題
現在興建中的廣州歌劇院將會是中國的三大劇院之一,繼北京的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之後,為第三個國家級的一級劇院,所以可說是廣州的重點工程。但是歌劇、話劇等文藝活動對廣州人來說都是比較陌生,到底廣州是否需要一個一級的表演場地來作文藝表現呢?
不過,作為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來說,硬件的配套確實是必須的,只要有足夠的支持,各項的文藝活動都可以得以發展,而避免浪費如此高質素的場地。
第二個爭議點: 錢和時間的問題
廣州歌劇院的預算造價是大約人民幣8.5元,這已經是天價級的工程,但是在2004年動工時,工程造價已達至人民幣10元,但到2009年為止工程開支已達至13.5億元。另外,工程原預算工程始於2004年,在2009年開幕,但是工程一再拖延,由2010年1月拖延至5月才正式開幕,而最終的造價則約14億元。
第三個爭議點: 工程的複雜性
歌劇院在工程的造價和時間上都大幅的提升,原因其實是只有一個,就是Zaha Hadid的設計過於複雜,而她和自身的團隊亦未必有足夠的人材來解決很多技術的問題,所以很多問題都交由中方以珠江院為首的工程團隊來處理。
這個像兩塊小石頭的設計可謂完全沒有規律,沒有一面是對稱的,施工的難度比鳥巢更難,因為鳥巢至少有4分1的部份是對稱的,而且各主要部件是有一定規律,垂直和縱向的部件是有規律的組合原理,所以施工控制上還可以說是「有理可依」,但是廣州歌劇院則是完全無規律的組合。
Zaha Hadid設計廣州歌劇院時是先用Rihno 軟件來組織外牆,然後把這個巨大「鋼皮膚」包圍了像四方盒的劇院空間。由於Zaha Hadid 一切是從外觀出發,所以人流組織和內部空間則相對地欠一點規律,不過最壞的始終是外牆。
這外牆由多個不同大小的不規則的平面互相交錯、折合而成的,但折合情況則豪無規律和組合的角度亦千奇百怪,這樣複雜的外型在電腦上當然是沒有問題,但到實際施工則是另一回事,而Zaha Hadid亦一如以往風格,只作設計而打算把施工圖紙交由工程師和施工團隊負責,今次亦不例外。原本她打算由著名的工程師樓—Ove Arup負責,但是由於設計費的問題,最後決定由珠江院負責。
當珠江院接手時,發現這方案可以說是不能找到類近的參考方案,因為世界上從未出現過如此多折合面的大型建築,今次就絕對是創先河。由於整個方案在珠江院手上可以是說是由零開始,因此Zaha Hadid亦派出6名華藉僱員到廣州協助設計,而他們第一步便是讓中方設計師學習Rihno軟件。因為Rihno軟件可以是最簡單和有效的軟件來剖析這樣複雜的做型,Rihno和附加的Grasshopper軟件更可以精確地計算出各不規則型狀坐標和大小,並有效地將複雜的外型數據化,令工程師可以計算相關的部件所受的重量。這亦可以說是若沒有Rihno的幫助,廣州歌劇院便未必可以簡單地完成,而Rihno在某程度上亦可以說是令Zaha Hadid脫離Paper Architect (紙上建築師)的行列。
Zaha Hadid的方案理念為「圓潤雙礫」,意義來自於海珠石的傳說,寓意一對被珠江水沖刷形成的「礫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兩塊奇石安然坐落於珠江江畔。所以,劇院的主體設計成石頭一樣,而四周的公共空間就好像流水一樣的綠化空間,讓建築物與環境溶為一體。
因此整個劇院的外牆和屋頂連成一線,同樣是由各折折疊疊的平面組合而成的,所以整個地面是升高了數米,讓停車場和附助設施放在地底,而出入停車場的道路亦是順應地形而彎曲下去。至於劇院的出入口都同樣採取彎曲的斜坡來連接四周的廣場,在某程度上劇院的屋頂、外牆和廣場是連在一起,屬同一個折疊的平面,情況就好像一個大網包圍了整個劇場。
這樣的設計在概念上當然是沒有問題,但一個有過百個折疊面的巨型建築如何施工呢?
下會繼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