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星期我不斷為大家介紹活化建築的例子, 昨日寫了一個令到大家都覺得很震撼的例子 Royal Ontario museum. 今日就講一個在德國很成功活化建築的例子.
這個系列由一開始講過皇家遊艇會和喜帖街等街道的例子, 之後便過英國的換肉不換皮的建築例子, 上一篇便是加入新的原素令舊有部份都活化的例子, 但大家會否發現很多活化建築的例子都是博物館, 是否其他功能的建築便不能活化呢?
首先, 舊有的建築當然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而且亦是都市中的大型古董, 所以用作博物館是非常合理地配合有關主題, 而且博物館的空間要求比較靈活, 所以不會因原有結構上的限制而有太多的制約. 另外, 最重要的是博物館不會有商業原素, 所以不用考慮有關發展密度和投資回報等問題, 因為絕大部份的博物館都不能夠像大英博物館一樣做到收支平衡.
當大家看到今日介紹這例子時, 大家會認為這建築現在是什麼功能? 以往是什麼功能呢?
發電廠的舊貌
這大廈以往是一座發電站 - Central station, 現在是一座熟食中心, 即是大排檔. 大排檔的位置原是發電廠的辦公位置. 在右邊原是發電機組的空間, 現在是一間中級餐廳, 這餐廳在晚上有時會改成為演唱會或Disco. 這大廈是位于德國的一個小城鎮- Darmstadt, 而這裡有20%人口是大學的學生,所以對年青人的活動設施需求是不少的, 而這裡的表演有很多都是由學生安排表演的.
在香港, 熟食中心是不可能和一些中價餐廳並存, 但這裡由於舊建築的高樓底便給引了租戶的垂青, 而且特高的樓底亦為餐廳帶來不少陽光, 所以挺受歡迎. 再者, 大排檔除了是迎合學生市場之外, 還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大排檔之內包括泰國菜、越南菜、德國菜、意大利、美國熱狗、麥當勞和露天茶坐的coffee shop. 由於內在的衛生程度不錯, 而且光線充足所以挺舒服.
中級餐廳
大排檔的入口
由於舊大樓分東西兩座, 而且各自有一個入口, 所以想進入大排檔的人流不會和中價餐廳的人流混雜, 所以舊大樓的原先設計便意無意中變得很適合現在的使用.
現在香港的衛生署已向大排檔下禁發令, 大排檔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於香港之中, 如要繼續經營的話, 便必須以餐廳的模式來經營. 雖然我們明白衛生署是希望改善有關食肆的衛生情況, 但德國這例子便證明只要管理和制度合理的話, 便可以有良好的衛生環境. 甚至中、底檔的餐廳可以並存, 請問這是制造就業、還是制造失業呢? 舊有的建築得到活化之餘, 人民的生活是否同樣活化呢?
可能有人認為外國的飲食不如中國人般大油大煙, 但這裡同樣有越南和泰國菜, 同樣是又抄又炸, 只是Central station的抽風系統比較多一點和好一點.
舊建築的活化是否如某些人所說, 必須燒銀子來維持?情況好像未必.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