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Simon Hui

推銷建築方案


我不時會發現很多華人建築師會出現很多怨氣,為何客戶總是喜愛外國的建築師,而不用我們華人的方案呢? 難道外國月光真的是特別圓嗎? 洋人放的屁特別香嗎?

坦白說,我從來不認為洋人是有三頭六臂,而是他們明顯地比中國人懂得推銷。在外國的教育制度中,很早期的時候已訓練學生向全組同學匯報/演說/辯論,但是中國人的教育往往只注重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解說,因此外國學生在公眾演說的訓練是明顯地比中國人出色,並且明顯地比中國人帶有個人的魅力。

無論你的教授/客戶是崇洋與否,但是清晰地表達出你的設計理念就絕對是建築師的本份,亦是學習的重要一環。


Presentation ( 解說 ) 的最重點不是你說不如何動聽,又或者如何能夠吸引觀眾的,而是你如何 deliver your messages ( 傳遽你的信息 ) 。


因此,我一再強調我對設計的觀點,你的設計是針對什麼問題和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就是你需要表達的信息 (messages) ,另一個角度來講學生需要回答只是以下的問題:

What did you aim? ( 你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

What did you solve? ( 你想解決什麼 ?)

Why did you do it? ( 為何這樣設計 ?)

Where did you do it? ( 在那裡設計 ?)

How to solve it? ( 如何解決這問題 ? / 設計的手法 ?)


這樣就是你 presentation 的骨幹:


1) 解釋你對這地盤的觀察

2) 現況的問題

3) 針對解決的問題

4) 解決的方法 / 設計的手法


就是這樣便可以把你的理念帶出來,並令你的受眾明白的你的理念並容易被說服。相信很多學生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教授 / 考官主觀地不同意你的設計而感到無奈。所以,我主張學生盡量利用一些客觀的事實來支持你的論據和假設,特別是現況的問題。因為現實情況的東西是清楚,不能被否定,所以學生便可以進一步收窄和教授 / 考官的分歧。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設計手法的問題,這亦是最難一關。因為不同的人喜愛不同的風格,有人選擇簡約主義,有人喜愛解構主意,有人喜歡大紅大紫,有人只喜歡用白色,這些主觀的意願是不能控制 / 預測,這就唯有臨場發揮。

所以,我認為讀建築最難的一關就是需要有 客觀的分析 ,但同時需要有 主觀的感覺 。

如果只有 客觀的分析 ,而 沒有個人化的感覺 的話,就好像香港的倒模屋村一樣,雖然解決了問題,但沒有人的感覺,只是一座混凝土大樓。

如果只有個人感覺而不能解決個別問題的話, 建築就只會成為超大型的雕塑品 ,只是美麗而不實用。

因此,出色的大師級作品是能夠實用與美學兼備,但能夠做到這個層次的作品就確實少之有少。


至於設計中重要的另一環—圖像/ 模型,這些都是工具來表達出你的設計,這同樣地都需要還原至基本的東西,這張圖子/ 模型所表達的是什麼東西,你想藉這張圖子/ 模型來說明什麼。


如果這些圖子 / 模型沒有幫助你表達你的設計的話,你就不用花時間製作這些東西。我發現我自己學生時代犯的毛病就是做一大堆東西,說一大堆東西,但教授不明白我的理念。有時我會懷疑是我的英語問題,但其實是我沒有善用我的工具。我一心希望盡量畫多一些圖子/ 模型,盡量表現我是一名勤力/ 用功的學生,但其實重點就是如何利用我的圖子/ 模型來解釋我的設計,這樣的情況在很多東方的學生都有類似的情況。


在香港更有些大學的風氣是鼓吹製作大量而且精美的作品來取悅教授,但其實這些都是工具而言,而不是學習的重點,核心部份是如何理解問題和表達你的方案。

有學生多次希望我講一下,如何製作 Presentation panel ( 大圖紙 ) 和 portfolio ( 作品集 ) ,坦白說這些都不是我的強項,但我有以下的建議。


Competition panel ( 競賽的大圖紙 )


如果是參加設計比賽的話,就必須要能夠吸引評判來參觀,所以就必需要有一張Key drawing( 核心圖紙) ,一張圖紙能夠充份表達出你的設計理念和針對的問題,並能夠吸引觀眾觀看。而且,設計比賽多數只分兩種: 實驗性和實際性的比賽,實驗性的比賽就純粹只是探討另類的設計方法,而實際性就是有實際的地盤並將會有相關的發展而作出的比賽。

兩種比賽都是針對結果而已,所以前期的分析和中途方案則屬次要。


Student presentation panel / portfolio ( 校內的的大圖紙 / 作品集 )


因為教授就必須要花時間可理解你的作品,所以不一定需要製作得美倫美奐,相反要清晰地表達出前期的分析和觀察,並附以中途的設計方案來解釋你設計上的演化,因為這樣可以從過程中明白你的判斷,教授才可以進一步了解你的作品。簡單來說,就是把整個學期的功課由零至尾,清晰地表達出來 (tell the story) 。





講至這裡好像比較抽象,不如舉一個實際的例子,看看別人如何成功地推銷他們的方案。

香港的凌霄閣是在1991年由英國建築師Terry Farrell 負責重建的,這亦是他首次參與英國以外的項目,藉著這個項目他開創了整個亞洲市場,香港的九龍地鐵站、西隧口的通風建築、香港的英國領事館和漢城的仁川機場等項目。業主的設計要求很簡單,就是要建一個從遠方都能夠看見的地標性飲食和娛樂中心。因此Terry Farrell的設計理念是很簡單,首先把零售和纜車站部分設在下半層,然後將餐飲部分放在升高的一部分,升高的一部分是成半圓形,因為香港的高樓大廈主要是長方形的柱體,所以利用半圓形的外形便可以從遠方的角度一看都會認出這建築物。由於地盤面積不大,而且依山而建的,所以不能夠製造出龐大的建築物,在建築比例亦需要平衡上、下兩部分在功能上的比例。因此半圓形頂部的高度是水平線以上428m, 這亦是法例容許之下最大高度,半圓形的底部則是原有車站的頂點高度。


之後將整座建築物的高度大約分為4部分,半圓形部分佔4分之1的高度,中空的部分佔另外4分之1,餘下的正方形部分便是4之2。這樣半圓形部分在白天時與四周建築物形狀不同,看似是升起了一樣。在燈光上的配合之下,晚間時從遠觀看凌霄閣的半圓部分,真的是飄浮在半空中的飛船一樣。講到這裡,凌霄閣的設計概念其本上已講完了,但作為建築師如何用圖像來表達他們的概念,又或者如何去推銷方案呢?

Terry Farrell 是很懂得利用一些簡單的圖像來表達他的設計,以下幾張草圖便是他用來解釋有關設計。

1) 現場的情況

2) 如果建築物的體積是完全佔用整個地盤的話,會破壞了山谷間的整體性

3) 需要小形的特徵來特出整個空間

4) 定出建築物的基本高度和比例

5) 半圓形的外形不會破壞山谷中的整體性

6) 半圓形的外形與四周環境不同

7) 日間時的半圓形看似升起了的建築


8) 晚間時的半圓形看似飄在空中的飛船


有人稱這種表達手法為Parti,亦有人稱為concept diagrams。不過對我而言,Parti 就是用很簡單的圖像來表達整個設計的核心思想,Parti 不一定是用來解釋外型上的設計,亦有人用作解釋空間上或人流上的組合。雖然與Spatial diagrams (空間組合圖) 和circulation diagrams (人流動線圖) 很相似,但是Parti 是用來解釋整個設計的核心思想。所以,無論你設計重點是那樣,Parti 便是表達設計重點的圖像,亦即是整個設計的賣點 (selling point)。因為不同的院校都有不同的取向,而且現在很多的設計都是集中在標奇立異之上,反而比較少會如Terry Farrell一樣,一層層分析下來做出一個設計,而每個設計步驟都是有理據支持。



坦白這,我覺得他的最終設計成果未必是最理想的效果,但是他的表達方式是很容易令人明白,而且整個設計是很具說服力,令很多外行人都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明白他的設計,所以他能夠在眾多高手中贏得這個項目(當年參加凌宵閣設計比賽的公司包括安藤忠雄、Aldo rossi、Zaha Hadid 和3間香港的大則樓。)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