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遊記
Archtraveler.com
Home
繁體版
中國
中東
丹麥
加拿大
台灣
埃及
希臘
德國
意大利
新加坡
日本
未來建築
法國
活在建築中
澳洲
瑞士
環保建築
美國
英國
荷蘭
西班牙
電影中的建築
香港
简体版
中东(简)
中国(简)
丹麦(简)
加拿大(简)
台湾(简)
埃及(简)
希腊(简)
德国(简)
意大利(简)
日本(简)
未來建筑(简)
法国(简)
活在建筑中(简)
澳洲(简)
环保建筑(简)
瑞士(简)
电影中的建筑(简)
美国(简)
英国(简)
荷兰(简)
西班牙(简)
香港(简)
Contact /about
Menu
Home
繁體版
中國
中東
丹麥
加拿大
台灣
埃及
希臘
德國
意大利
新加坡
日本
未來建築
法國
活在建築中
澳洲
瑞士
環保建築
美國
英國
荷蘭
西班牙
電影中的建築
香港
简体版
中东(简)
中国(简)
丹麦(简)
加拿大(简)
台湾(简)
埃及(简)
希腊(简)
德国(简)
意大利(简)
日本(简)
未來建筑(简)
法国(简)
活在建筑中(简)
澳洲(简)
环保建筑(简)
瑞士(简)
电影中的建筑(简)
美国(简)
英国(简)
荷兰(简)
西班牙(简)
香港(简)
Contact /about
Search for:
Tag: Jon Oberg Utzon
Oct
22
2016
October 22, 2016
October 22, 2016
by
archtraveler_admin
违反常规的建筑—悉尼歌剧院
Posted in
澳洲(简)
无论你到过澳洲没有,你都会知道悉尼歌剧院这座建筑物,这座澳洲的标记在建筑史上确实破了相当多的创举。
这个项目始于
1955
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
2600
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
1500
人剧场、
500
人左右的戏剧,这次比赛吸引了
233
名来自
32
个国家的建筑师参赛,胜出的是来自丹麦的建筑师─
Jon
Oberg Utzon
。
Jon Oberg Utzon
可以说是著名的纸上建筑师,他曾在
18
次建筑比赛
中胜出了
7
次,但就没有一座建筑物是建成的,除了悉尼歌剧院之外,因为
Jon Oberg
Utzon
是出身艺术学院的建筑师,所以他的建筑大都只注重建筑物美学部分,在技术层面上来看是有相当之多的问题,连悉尼歌剧院亦不例外。
当澳洲政府宣布
Jon Oberg Utzon
胜出的时候,大家心中都出现无数的问题,因为他的参赛图纸和模型都相当之简单,可谓纯概念性的解说,但是他是唯一一个参赛作品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他是唯一个设计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
当然最重要取悦评审的便是整座建筑物的外型,它的各扇形的外壳确实相当吸引,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并在
2007
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不过,这样的概念纯粹在纸上的草图来看就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在现实情况就成为千苍百孔的设计。
第一
:
无论是剧院,还是歌剧院的设计,就必须要考虑音效的问题,因为观众是为了欣赏节目而参观这地方,所以如果音效不理想的话,就算这建筑物是极度漂亮的话,都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在剧场的音效设计方面,就必须要考虑
Reverberation time
的问题,
Reverberation time
是歌手
/
乐器发出的声音时,声波会需要多少时间才降至
60
分贝或以下。
因为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物料的吸音程度则会影响
Reverberation time
。
如果
Reverberation time
太大的话,观众可能听到两层的声音,又或者很大的回音。因此,剧院设计就必须要非常小心
Reverberation time
上的控制。
如果是乐器演奏的话,
Reverberation time
最好控制在
1.8- 2.2
秒
如果是歌唱的话,
Reverberation time
最好控制在
1.3- 1.8
秒
如果是演讲
/
戏剧的话,
Reverberation time
最好控制在
0.7- 1
秒
控制
Reverberation time
当然是依靠室内的天花来控制室内空间的体积,从而调节声波的速度和
Reverberation time
的差异。
另外,乐器的声音会直接传到观众,但回音亦同样会反射到观众处,由于两个声波到达观众耳朵的时间有差别,所以演奏厅在回音方面同样需要小心处理。
不过无论如何,设计演奏厅都会采用同一个理论,就是把整个剧院设计成又长又窄,成一个长方形,因为左、右两边的距离差别少,所以声效差别不大,而且出现多种回音的情况亦会较少,所以声效方面会较容易处理,情况就有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整个剧院成一个长方形,虽然外形是成蛋形,但只是用金属外壳包着3个长方形而言。
但是Jørn Oberg Utzon
设计的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成鸡蛋形,圆拱形的天花则会制造多种的回音,而且声波可能反射至歌手身上,而不是到达观众席,所以设计方面出现很大的难度,所以最后多用途的剧场则只可以设计成演奏厅。
由于Jørn Oberg Utzon
的设计在技术层面上完全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在结构上的问题,所以整个设计在后期是完全重新设计,而设计时间更达至
12年之久
先在此补充一些关于音效的提问,一个一级的乐团和歌手应该是不会用扩音机来表演,音乐是直接从乐器和歌手发出至观众,咪应该只是给一些流行曲的歌手或司仪使用。
而演奏厅只是用作音乐性的表演,因为不用考虑视线的问题,所以观众席是可以安排在舞台的后方,俗称四面台。
但是剧场则不同,因为戏剧和歌舞剧都是需要考虑视线的问题,所以观众席只会安排在舞台的前方、成扇型或
马蹄
形
,而且最后排的坐位多数都会控制在距离舞台
25m
之内,务求让最后排的观众都看到表演者的面部表情。
另外,舞台的左、右、后和上、下方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不同的布景,所以设计时最难就是处理后台与更衣室和储物室之间的流程,并且如何在外立面上把舞台塔
(Fly tower)
隐藏。
在原先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就完全不能达到以上的要求,在歌剧院的空间太大,而且天花是弯曲的,所以
Reverberation time
会很大,回音情况严重。
至于剧剧院,由于弯曲的外型令舞台之上的空间
(Fly tower)
不足够,一般的标准
Fly tower
是舞台的高度
x 2.5
倍,这样才可以把整个舞台高度的布景吊在上空。
因此,整个剧院的规划要完全重新设计,但是当时决定项目的政客对剧场设计一无所知,便胡乱批准剧场的兴建,所以在工程的预备过程中出现无数的大问题,而建筑师
Jørn Oberg Utzon
亦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最后的解决方法引用全球最出色的工程师楼
—Ove Arup(
奥雅纳
)
协助他们设计。
首先,他们借用其他合规格剧院的内部规划作为核心,并根据现实情况下作出相对的调整,并同时把剧院的外型修正至满足能容纳合规格的演奏厅和剧院。
然后,再和建筑师合作处理人流、车流、物流等问题,这样便基本满足到剧院在功能上的需求。
不过,最严重的问题还未解决,就是屋顶的结构。
原来的设计不单没有规律,各扇型结构都有不同的弯曲度,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而且不同的弯曲面是互相接触的,但在无规律弯曲面的接合上,是很难确保施工的品质管理。
为了方便工程上的管理上,各扇型的单元便归一至类似的弯曲度,各部件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因此便可以用预制件的方式来制做各混凝土的部件,而不用在现场做模,品质管制方面便容易处理。
至于结构承重则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在
1960
年时还未有任何工程师设计过这样的扇型的蛋型结构,而且由于室内是剧院的关系,是不可以在柱和梁来承担屋顶的重量。
在最初的设计是把打算用混凝土作为结构外墙,但这样并不能够使这样的外型成为独立的安全结构,之后工程师不断地研究不同的方法,如在屋脊上加入钢结构框架,并屋顶建造成厚厚的结构墙。
不过,最终的方法是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结构墙,情况就好像一个弯曲了的屏风一样,利用折合多层的结构来支撑屋顶,每一层的折合便有如一个拱门一样,这样便能承重亦不破坏原有设计外型的弯曲度。
由于这样的外型而大跨度的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师都未必知道折合式的结构是否适合,所以便利用了电脑作结构分析,这亦是世界第一次使用电脑作结构计算的工程,创了建筑工程的先河。
Tags:
Jon Oberg Utzon
剧场
工程
建筑
悉尼
悉尼歌剧院
旅游
歌剧院
澳洲
表演场地
设计
Oct
22
2016
October 22, 2016
October 22, 2016
by
archtraveler_admin
違反常規的建築—悉尼歌劇院
Posted in
澳洲
無論你到過澳洲沒有,你都會知道悉尼歌劇院這座建築物,這座澳洲的標記在建築史上確實破了相當多的創舉。
這個項目始於1955年,當時澳洲政府舉辦了全球性的設計比賽,題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設計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場地、1500人劇場、500人左右的戲劇,這次比賽吸引了233名來自32個國家的建築師參賽,勝出的是來自丹麥的建築師─Jon Oberg Utzon。 Jon Oberg Utzon可以說是著名的紙上建築師,他曾在18次建築比賽
中勝出了7次,但就沒有一座建築物是建成的,除了悉尼歌劇院之外,因為Jon Oberg Utzon是出身藝術學院的建築師,所以他的建築大都只注重建築物美學部分,在技術層面上來看是有相當之多的問題,連悉尼歌劇院亦不例外。
當澳洲政府宣布Jon Oberg Utzon勝出的時候,大家心中都出現無數的問題,因為他的參賽圖紙和模型都相當之簡單,可謂純概念性的解說,但是他是唯一一個參賽作品把兩個大型劇院並排而設的,而且他是唯一個設計把兩個主劇院的前廳安排在整座建築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觀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後,才進入室內的場館。
當然最重要取悅評審的便是整座建築物的外型,它的各扇形的外殼確實相當吸引,亦無疑使這建築物一直成為澳洲的地標,並在200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這樣的概念純粹在紙上的草圖來看就自然是沒有問題,但是在現實情況就成為千蒼百孔的設計。
第一: 無論是劇院,還是歌劇院的設計,就必須要考慮音效的問題,因為觀眾是為了欣賞節目而參觀這地方,所以如果音效不理想的話,就算這建築物是極度漂亮的話,都是一個失敗的設計。
在劇場的音效設計方面,就必須要考慮Reverberation time的問題,Reverberation time是歌手/樂器發出的聲音時,聲波會需要多少時間才降至60分貝或以下。因為室內空間的大小和物料的吸音程度則會影響Reverberation time。
如果Reverberation time太大的話,觀眾可能聽到兩層的聲音,又或者很大的回音。因此,劇院設計就必須要非常小心Reverberation time上的控制。
如果是樂器演奏的話,Reverberation time最好控制在1.8- 2.2秒
如果是歌唱的話,Reverberation time最好控制在1.3- 1.8秒
如果是演講/戲劇的話,Reverberation time最好控制在0.7- 1秒
控制Reverberation time當然是依靠室內的天花來控制室內空間的體積,從而調節聲波的速度和Reverberation time的差異。
另外,樂器的聲音會直接傳到觀眾,但回音亦同樣會反射到觀眾處,由於兩個聲波到達觀眾耳朵的時間有差別,所以演奏廳在回音方面同樣需要小心處理。
不過無論如何,設計演奏廳都會採用同一個理論,就是把整個劇院設計成又長又窄,成一個長方形,因為左、右兩邊的距離差別少,所以聲效差別不大,而且出現多種回音的情況亦會較少,所以聲效方面會較容易處理,情況就有如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整個劇院成一個長方形,雖然外形是成蛋形,但只是用金屬外殼包著3個長方形而言。但是Jørn Oberg Utzon設計的悉尼歌劇院的外形成雞蛋形,圓拱形的天花則會製造多種的回音,而且聲波可能反射至歌手身上,而不是到達觀眾席,所以設計方面出現很大的難度,所以最後多用途的劇場則只可以設計成演奏廳。
由於Jørn Oberg Utzon的設計在技術層面上完全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在結構上的問題,所以整個設計在後期是完全重新設計,而設計時間更達至12年之久
先在此補充一些關於音效的提問,一個一級的樂團和歌手應該是不會用擴音機來表演,音樂是直接從樂器和歌手發出至觀眾,咪應該只是給一些流行曲的歌手或司儀使用。
而演奏廳只是用作音樂性的表演,因為不用考慮視線的問題,所以觀眾席是可以安排在舞台的後方,俗稱四面台。但是劇場則不同,因為戲劇和歌舞劇都是需要考慮視線的問題,所以觀眾席只會安排在舞台的前方、成扇型或馬蹄形,而且最後排的坐位多數都會控制在距離舞台25m之內,務求讓最後排的觀眾都看到表演者的面部表情。
另外,舞台的左、右、後和上、下方都需要有足夠的空間來儲存不同的佈景,所以設計時最難就是處理後台與更衣室和儲物室之間的流程,並且如何在外立面上把舞台塔(Fly tower) 隱藏。
在原先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就完全不能達到以上的要求,在歌劇院的空間太大,而且天花是彎曲的,所以Reverberation time會很大,回音情況嚴重。
至於劇劇院,由於彎曲的外型令舞台之上的空間(Fly tower)不足夠,一般的標準Fly tower是舞台的高度 x 2.5倍,這樣才可以把整個舞台高度的佈景吊在上空。
因此,整個劇院的規劃要完全重新設計,但是當時決定項目的政客對劇場設計一無所知,便胡亂批准劇場的興建,所以在工程的預備過程中出現無數的大問題,而建築師Jørn Oberg Utzon亦欠缺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最後的解決方法引用全球最出色的工程師樓—Ove Arup(奧雅納) 協助他們設計。
首先,他們藉用其他合規格劇院的內部規劃作為核心,並根據現實情況下作出相對的調整,並同時把劇院的外型修正至滿足能容納合規格的演奏廳和劇院。然後,再和建築師合作處理人流、車流、物流等問題,這樣便基本滿足到劇院在功能上的需求。
不過,最嚴重的問題還未解決,就是屋頂的結構。原來的設計不單沒有規律,各扇型結構都有不同的彎曲度,完全沒有邏輯可言,而且不同的彎曲面是互相接觸的,但在無規律彎曲面的接合上,是很難確保施工的品質管理。為了方便工程上的管理上,各扇型的單元便歸一至類似的彎曲度,各部件只是比例上的不同。因此便可以用預製件的方式來製做各混凝土的部件,而不用在現場做模,品質管制方面便容易處理。
至於結構承重則是更大的問題,因為在1960年時還未有任何工程師設計過這樣的扇型的蛋型結構,而且由於室內是劇院的關係,是不可以在柱和梁來承擔屋頂的重量。
在最初的設計是把打算用混凝土作為結構外牆,但這樣並不能夠使這樣的外型成為獨立的安全結構,之後工程師不斷地研究不同的方法,如在屋脊上加入鋼結構框架,並屋頂建造成厚厚的結構牆。
不過,最終的方法是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結構牆,情況就好像一個彎曲了的屏風一樣,利用折合多層的結構來支撐屋頂,每一層的折合便有如一個拱門一樣,這樣便能承重亦不破壞原有設計外型的彎曲度。
由於這樣的外型而大跨度的結構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師都未必知道折合式的結構是否適合,所以便利用了電腦作結構分析,這亦是世界第一次使用電腦作結構計算的工程,創了建築工程的先河。
Tags:
Jon Oberg Utzon
工程
建築
悉尼
悉尼歌劇院
旅遊
澳洲
設計
Facebook
Simon Hui
Create Your Badge
築覺—閱讀香港建築
築覺—閱讀香港建築
Promote Your Page Too
Search for:
Recent Posts
車公廟體育館設計似足安藤忠雄建築 這兩種外牆工藝成關鍵
2020年5月9日《經濟日報》關於鑽石山火葬場的訪問
2019年6月25日在《文匯報》的訪問
香港01週報 – 貝聿銘設計觀:重造型美觀 更重環境和諧
2019年3月在《信報》的訪問
Meta
Log in
Entries
RSS
Comments
RSS
WordPress.org
Categories
中东(简)
(4)
中国(简)
(32)
中國
(32)
中東
(4)
丹麥
(1)
丹麦(简)
(1)
分享
(12)
加拿大
(1)
加拿大(简)
(1)
台湾(简)
(4)
台灣
(4)
埃及
(4)
埃及(简)
(4)
希腊(简)
(2)
希臘
(2)
德国(简)
(15)
德國
(15)
意大利
(7)
意大利(简)
(7)
新加坡
(2)
新加坡(简)
(2)
日本
(26)
日本(简)
(25)
未來建筑(简)
(10)
未來建築
(10)
法国(简)
(12)
法國
(12)
活在建筑中(简)
(38)
活在建築中
(39)
澳洲
(1)
澳洲(简)
(1)
环保建筑(简)
(14)
瑞士
(6)
瑞士(简)
(3)
環保建築
(13)
电影中的建筑(简)
(1)
美国(简)
(17)
美國
(17)
英国(简)
(31)
英國
(31)
荷兰(简)
(7)
荷蘭
(6)
西班牙
(12)
西班牙(简)
(12)
電影中的建築
(1)
香港
(76)
香港(简)
(73)
微博
http://www.weibo.com/archtraveler/profile?topnav=1&wvr=3.6
flag
Flag Counter